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北京首钢的两名外援都是团队型球员,他们的个人数据很一般,但是跟国内球员的融合做得比较到位。今年“让红包飞”还将升级财神卡的玩法。张近东表示,现在所讲的开店,其实质是苏宁智慧零售生态的全面落地。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云技术都面临着几十年来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确保应用程序的性能,同时最小化成本。

利用自控与互控 有效调节课堂教学

作者:教导室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年11月09日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人为因素调控下,有计划地展开的。研究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与自我调控以及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与互控,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心理与自我调控

(一)学生心理与自我调控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心理活动不同于了解一般的心理活动,必须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人和要掌握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了解学生是如何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三类:(1)掌握知识,形成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3)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及个性。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思想品德是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是认识心理的发展。学生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认识动机的启动→感知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情绪等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正是这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发展,才促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学生的上述认识心理并不会自觉地产生,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自己认识心理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即使了解这一发展过程,学生也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所有的心理活动向应有的方向发展。因而需要教师的调控才能得以实现。当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动机、认知、意志、行为、注意、情感等心理要素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调控的前提基础。

学生对心理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动机自控。在课堂活动中,某些强烈的个人需要、欲望的支配会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能自我察觉并进行自我调控,即实现了动机自控。

2.意识自控。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以及心理活动的自我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识控制主要是对自己思想意识的控制,如课堂上控制自己思想不开小差等。

3.行为自控。行为自控是学生对知、情、意等各种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制止已经产生的某种行为或坚持完成某种行为。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内部(如疲倦等)和外部的各种困难与诱惑,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4.注意自控。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课堂活动中,学生注意的指向性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如指向教师的讲解上。注意的集中主要指排除无关的心理活动,使之集中于课堂听课。学生注意的自控力主要表现在:对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学科,自己能专心学习而不分心;根据学习要求能够将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暂时放弃而不去注意;排除外界干扰而保持注意力集中等。

5.情感自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表现在:当教学活动中某些现象不符合学生主体需要时,学生能克制消极情感,调整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6.认知自控。是学生对自己认知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感知觉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想象活动的自我调控。具体可分为: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控制,认知方法的控制以及对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自觉培养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上述心理因素的调控围绕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展开,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称其为学习调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学习调控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自适应调控方式,即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状态进行调节,以求得与整个课堂教学方向、教学进度、教学联系相吻合的一种手段。二是自组织调控方式,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需要,运用思维、注意、想象等智力因素对学习方向、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等进行建构和调整的一种调控方式。很显然,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心理调控方式,是学生对学习的适应、调节以及最佳学习方式的选择、保持和调整,这种调控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上述两种调控方式中,学生的动机、意识、行为、注意、情感和认知等心理因素交织其中,充分表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复杂心理。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并不总是自觉地进行的,往往需要借助教师教学艺术的引导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例如,当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时,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这时,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导入,如猜谜语、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奋心理,以及渴望求知的好奇心,这时再引入知识教学,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及良好的课堂心理调控能力。因此,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心理及其调控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心理与自我调控

在教学活动系统中,教师是教学心理的主要调控者,教师既要调控学生又要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所有这些调控都建立在教师对自身心理调控的基础上。了解教师的教学心理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学生的自我控制不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依赖于教师的培养,而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教师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心理的主动掌握,它更多的是教师自我调节。教师的心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成就心理。

教师的成就心理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的成就心理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强烈心理需要。这种成就心理能够使教师形成一种积极的动机,使之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师的意志力,促使教师克服重重阻力,排除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教师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内驱力,它决定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投入的程度。教师对成就动机的自我控制,首先是了解自己的动机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一般来说,教师的成就动机比一般人要强,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希望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实现自我价值。其次,教师要学会不断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当遇到动机冲突时,要增强权衡利弊、评定价值、选择动机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教师的期待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教师以期待和等待的心理对待学生的各种反应时,一方面能够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急躁心理,使教学双方的情绪和谐起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流露出来的信任和鼓励,缓解心理紧张,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会在师生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当教师在调控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心理时,首先要坚信只要教学得法,任何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只不过有高低快慢之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语言、表情,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传达出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

3.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社会性需要、自尊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等)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教师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他对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上,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教师情感的重要内容,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润滑剂。当教师以慈爱、信任、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时,就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交流,从而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情感的自我控制首先是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灌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理智的、感觉的、情绪的,甚至下意识的。此外,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调控自己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

4.教师的教学心境。

教学心境是教师特有的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较长的情绪状态。教学心境影响着教师整个教学的行为表现。良好的教学心境能使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艺术的魅力。消极的教学心境则使教师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

教师对教学心境的自我调控,首先应了解良好教学心境形成的原因,以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心境,使自己能够沉浸到教学艺术的天地之中。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使自己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真挚感情,这是形成良好教学心境的前提基础。

5.教师的注意。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否遵循了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注意力投射到学生的反馈上。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注意的广度,使自己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更多的对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心理进行灵活自如的调控,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升华到艺术的境界。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乐教,使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学生乐学,学生的创造力又使教师的灵感生发出新的火花,这样,才能产生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成效。因此,研究师生心理与自我调控的同时,也必须研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互控问题。

二、师生间的心理互控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得力于师生双方心理的相互协调。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着对方。当双方心理互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通常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当这种要求被教师觉察到,并导致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时,便实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

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调控通常通过如下途径实现:1.语言反馈。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不同看法,或有不懂的问题时,学生便会向教师发出明确的语言信息,要求教师予以解决,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2. 动作反馈。学生通常以自己在课堂中的手势、头部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教师的讲解是否感兴趣,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3.表情反馈。学生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向教师传递他们是否关注、理解了教师教学的信息。

(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与学生对教师心理的调控相应,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主要也有以下三种方式:1.语言控制法。教师用讲课声音的高低、快慢控制学生的情感、思维、注意等,或者用语言直接发出指令性、指导性信息来实施控制。2.表情控制法。教师可以用眼睛传递某些控制信息,如提醒某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向其投去注视、提醒的目光,或用局部表情如微笑、皱眉、惊讶等传递某种希望、提醒或暗示等方面的信息。3.动作控制法。教师用点头、摇头、手势等动作,向学生传递某些控制信息来实施管理调控。

学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双方围绕着同一目标、同一课题而同步进行,始终保持着信息的流畅,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是沿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轨迹循环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始认识活动前,其认知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当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打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使学生产生“没有了解”“没有掌握”某方面知识的不满足感,并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学生通过学习、探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心理上就又达到了某一平衡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必然遵循这条原则,使课堂教学的平衡态势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驾驭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随着学生认知的动态平衡而起伏,其中有三个因素特别重要:一是教学情感。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使教学同心,易于平衡心理。二是教法。教师的教法围绕着学生心理的动态平衡展开,从而带动整个教学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三是学法。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展开的心理调控主要是教导调控,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一种调控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既调整着自我教学心理,又调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调节教学节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教导调控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指令性控制,即教师用计划或规定的方式,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进行命令性或劝诱性的操纵或调整;二是指导性控制,即教师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和帮助,调节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进度,使之增强自适应、自组织的控制能力。在教导调控的两种形式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了指导性心理控制方式,通过期望、暗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当然指令性的心理调控也不能忽视,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调控毕竟离不开具体的指令。

教师在进行教导调控时,应注意程序控制和随机控制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心理的调控,首先是一个程序控制过程,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的序进行结合,规定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此发出控制的信息。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课型为例,教师的调控程序一般是:启动学生的认识动机、帮助学生感知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但是,课堂教学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具体进程状态并不一定总是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进行。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控,即随机控制。程序控制与随机控制的有机结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是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中的一种理想境界。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师生心理调控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调控离不开学生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答问、表情、动作及练习、测验结果,判断和评估学生认识心理发展的状况,决定调整教学活动,并输出信息,给学生指令;学生则从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方面获取反馈信息,作出判断并调控自身的心理活动。正是在这种师生互动、互控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师生间的和谐与共鸣,实现了课堂教学育人育己的双重功效。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