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多写小烹鲜
徐建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高三复习备考也是如此,六个研究、优化课堂、集体备课,查缺补漏等常规,都是备考通识。我在这里,就高三语文组一点不同的做法和大家分享,敬请批评指正。
组内重组,项目研究
君子不器,术有专攻。语文越来越考查学养、底蕴、视野、格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教师也不是“万金油”,在某些方面肯定会存在短板。为了在高三系统复习中,高屋建瓴,高位引领,高三语文组尝试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备课组师资进行重新整合,并结合项目组研究,分为三个小组:
重案一组:刘亚丽、闫春玲、吴秀峰、廖海燕,余宗波 专门负责“指向思维与写作的阅读”(国家级子课题); 重案二组:徐建华、闫春玲、汤凌云 专门负责作文系列化研发与实施; 电视语文组:余宗波 专门负责语文实践活动及相关视频的选播; |
组内重组,有利于教师自主教研,沉潜教研。简单平均摊派教学任务,很有可能是“明日复明日”,仓促拼凑、复制、粘贴。而组内重组,促使青年教师担纲大任,学会谋事,独立自主地思考研究。而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思考研究某一领域或方面,可能会达到苦心孤诣的境界。
如重案一组的研究,从最初的哲理美文阅读,到现在的时评阅读;从母题分类,到名家分类,到栏目分类,长达三年,完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阅读大系。重案一组的年轻姑娘们,用阅读抵达学生的内心,以青春的、宽容的、开明的心态,鼓励学生悦读,编写属于他们的阅读大系。
他们开拓创新,创意无限。我们试着摈弃、颠覆以往应试作文的“新八股”和暮气,试图倡导阅读新思维,注入新感觉,尝试新概念。除了推荐经典散文名篇外,还选编安妮宝贝、范雨素等非主流,选编风靡大学校园的“根叔体”,还选编学生崇拜的“学霸”刘丁宁的演讲,选编最能读懂中国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甚至还有老师下水同步写作。这些,都让学生耳目一新。我们选编阅读材料,不是为了出版校本教材,而是真正服务学生。我们发现,每周五,悦读集已成为学生的一份渴望和期待,学生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自觉阅读。
他们态度严谨,精益求精。精雕细镂耽佳句,语不惊人不罢休,从封面设计到目录,到序言,到温馨提示、编排校对,无不体现了匠心独具和良苦用心。
蛙跳线性,考点重组
二战时期,日军困兽犹斗,决心以“玉碎”来死守太平洋诸岛。而美军批亢捣虚,不求稳扎稳打,逐一争夺岛屿,而是采用蛙跳战术,而是直取本土。我想我们的语文复习是不是也该转变思维呢?
为此,我们对考点复习也采用蛙跳战术,从文言文阅读到语病,从诗歌鉴赏到成语,从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到文常,从社科文到名句背诵,从非连续文本阅读到得体,理解类考点和积累型考点间隔,这样确保进入下一个考点时有充足时间复习巩固落实,而且避免了单调乏味,且有利于记忆、理解、鉴赏等语文思维活动的调剂。
摈弃传统的“抓纲务本”“抱着教材打滚”“夯实基础”的板块式复习,而采用阅读——写作——考点三线交织穿插的模式,全面铺开推进。语文考点,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一个基础知识考点即使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复习完之后,照样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过分强调落实,可能复习到最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和写作时,“日以尽矣”。
考点复习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看似违背常理,但是符合语文复习的认知规律。能力层级最高的鉴赏、评价等考点,熟能生巧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内化,先复习后可以在历次考试中运用、深化和提升,而且这些考点守正多于创新。
抱朴守拙,苦练内功
不猜题,不押宝,不风闻,不盲动,抱朴守拙,苦练内功。
如作文,考完后,不少学校贪为己功,自诩押对了题目。但据阅卷来看,其实都是若即若离,甚至貌合神离,误尽考生。30万篇作文中,数以千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忘初心”、“十九大”、“厉害了,我的国!”,大量套作习主席“五四”寄语、“英雄”、“改革开放四十年”,更有甚者,大量考生刻舟求剑,竟然沿袭2017高考作文“高铁”“共享单车”“一带一路”等话题,不仅让人产生严重的视觉疲劳,而且可以窥见:很多学校不重视写作基本功训练,没有引导学生从时评策论中激荡家国情怀,认知世界,学会思考,锤炼语言,而是投机取巧,简单片面地理解“立德树人”就是作文“言必称十九大、习主席”的政治挂帅,就是狂呼口号“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一味追踪领导人的新闻联播,就是“躬逢盛世”“端居耻圣明”的效忠和矫情。18岁的考生,本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却过早地趋于乡愿,早已谙熟现在的作文就是“心中有党,成绩理想”,千篇一律的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式的风格,自然会沦为平庸下乘之作。阅卷时,有人惊呼,“惟楚有才”的湖北作文,文采风流丧失殆尽!
只有苦练基本功,学生才可能写出思想犀利、见解独到、个性鲜明、文质兼美的文章。从凤毛麟角的满分作文看,平时作文训练,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大巧若拙的学生,只有真正读过几本“大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语),从小浸润传统古典教育,练过书法的考生,具有家国情怀和阔大视野,又稍稍懂得向时代、国家“曲线致敬”(有别于狂呼政治口号)的聪明灵通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
如文化常识复习,如果盲目追随雪片般的信息卷、联考卷,势必会陷入漫无边际、无所适从的误区。我们在研究近年高考点,准确判断,文化常识考查只会突出“常识“二字,绝不会引导学生陷入繁琐的历史专业考证,不会是陷入浩如烟海的文献通考。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百度,不狂背,一方面“随文拾贝”,我们称之为“做加法”,“日知其所无”,在文言文整体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中重要的常识,不要担心文常知识不够系统,漏洞百出;另一方面,结合文意“代入推断”;另外根据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多为循吏的特点,按照“名字——籍贯——科举——陟黜——丁忧——赠谥”主线,不断丰富,形成主干疏朗、枝叶葳蕤的文化常识树。事实证明,今年高考文常无须记忆,就是简单的“代入推断”。
如诗歌鉴赏,长期以来,传统的复习习惯于按照题材,惟恐遗漏。但我们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诗歌,发现无疑不是生僻的“非典”诗歌,并非我们烂熟于心的送别、边塞、羁旅等常见的主题和情感。如2017年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就是一首监考时候的即兴之作,如何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无模可建,无模可套。怎么办,我们觉得釜底抽薪的方法,就要真正读懂诗歌。抱朴守拙,就是聪明人做老实事,目到笔随,从一字一句入手,披文入境,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或情境,把诗歌凝练、含蓄、跳跃的语句“泡开”,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并非一味套用先前的知识体系。
老子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鲜之喻”通俗点讲,就是简约粗放,尚宽简,不折腾。我常常以此来比喻语文学习。语文学习考查字词句语修逻,听说读写,纷繁复杂,不可能面面俱到,陷入疲于奔命之中。高中三年,只需狠抓阅读写作,杜绝工巧侥幸,功到自然成。
回顾本届高三语文复习,可以说是有得有失。一方面,历次联考中,语文以其最低的吻合率,为人诟病;A班尚有不少学生,语文成短板,成顽疾;但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进步着,从高一语文联考达标20多人(理科20+文科5人),到高二稳派联考的100多人,到高三历次联考稳定的200多人,终于见证了语文学习厚积薄发、螺旋上升的过程。“今朝我行迹,遂作他人程”,以本届高三语文组复习备考的几点,既是想法,也有遗憾和教训,希望能够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上一篇:鸣凤论坛73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1-02 ]
下一篇:没有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