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涵盖教学、德育等范围,郭思乐教授对生本教育的解读主要是基于课堂的学科教学的实践,在各种模式教育、模式课堂的洪流中可谓是一股清流。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的实现路径可以说和生本理念不谋而合。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个大的板块都强化了语文知识内化或者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差异性又决定了我们的学科教学不能一刀切,要高度重视“目中有人”这个观点,让学生在一个宏大的语文世界了翱翔,找到学生提升的最大值,全面提高学生读、悟、写的能力。
通过多次学习生本教育的精髓,就生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主要又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宏大的语文阅读世界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读本及学生自主的阅读材料可以说基本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们缺乏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继续深入,例如必修教材中有《林黛玉近贾府》,教材后有关于《红楼梦》的名著导读,但是学生宏大的红楼世界还是没有打开,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开拓,例如可以从第一回、第二回讲起,引导学生知晓“木石前缘”,可以补充“金陵十二钗”,可以补充红楼诗词的赏析,可以唱一唱《枉凝眉》,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讲一讲曹家和皇家的割舍不断的关系等等,这样,学生心中、眼中的《红楼梦》就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浩瀚的红楼海洋。
任何一篇优秀的的阅读文章,从作者、作品到相关时代,都是一个巨大的阅读的场,《短歌行》背后有曹父子、建安文学,苏轼背后有“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及他的爱情......这些需要教师去开发,这些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的将来阅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的传播和快餐式的阅读模式下,这些积累可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后继续深入了解的突破口,在有限的时空里,完全抛弃现在有的教材而另起炉灶是不现实的,唯有发挥教师的开拓作用,为学生打开一片阅读天地。
二、积极鼓励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多样化的,在信息接收渠道五花八门的当下,鼓励、理解、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解读,可以说是语文生本化的一个个体内化途径。
我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诗三首》的授课过程中,有个开放性的题目,“你眼中的曹操”,学生有很多观点:奸雄,英雄,二者兼而有之,但是对很多不熟悉《三国演义》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确实进行不下去,但是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例如刘备、诸葛亮、司马懿、《观沧海》《短歌行》等,有个学生提到了他眼中的曹操是个伟大的诗人,这其实是一个可以爆发的点,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挖下去,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引用的曹操的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对比的方式(诸葛亮、刘备、司马懿等几乎没写过什么诗)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都有话可说,那么一个看似“死题”的内容就“整活”了,这样有点偷换概念的嫌疑,但是值得肯定的智慧。
当学生的表达、交流得到尊重和肯定,那么学生会更自信,思维的积极性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深度也就自然发生了,很多创新性的东西可能也就出现了,当然,很多原则性的度还是需要把控的。
三、开设多元化的展示活动
语文活动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 ,从朗诵、歌唱、舞台表演到大讲堂微写作,都是阅读、体验后的物化的形式,其实也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从差异的语文学习方式,是生本的最直接的体现。
我们不必吝啬语文的时间,不必担忧技术性的讲解和训练的时空不够,作为一个“资深”的语文老师,我们深知其实做无用功最多的是语文课,无效的讲解、分析,重复的训练甚至是功利的训练多之又多,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对我们的学科教学的定位不高,依然唯一停留在眼前的考试数据上,没有想过,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素养究竟该在何时练就,当我们的视野没有打开的时候,学生就会被我们引进无法逆转的死胡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不知语文为何物,到了将来需要语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会表达, 不会思考,这是语文老师的罪过。
因此,上述活动需要根据学情、内容及教师的个人专长特色化设计,定会发现不一样的语文世界。
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探究也是无止境的,我们且行且思,高举“生本”大旗,一路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