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软件2018|ManBeTx最新动态|ManBeTx移动版

原标题:两代第一中锋对决,考神一招让魔兽望尘莫及,鹈鹕因此赢球今天的一场焦点战中,鹈鹕客场以101-96险胜黄蜂,两代第一中锋霍华德和考辛斯上演巅峰对决,最终魔兽砍下22分16板3帽表现不俗,考辛斯16分13板5助2帽同样发挥出色,只是考神的一技能却让霍华德自叹不如,这也成为鹈鹕赢球的关键。比赛中,考神不但能经常从后场带球、运球、上篮上演一条龙,还经常能从后场发动进攻、助攻队友,甚至当遭遇包夹时,他也总能轻易找到处于空位或者有利位置的队友,助攻队友得分。消防官兵闻讯后及时赶到并成功进行了救援,两名男子均未受伤。直到后来,董洁带着儿子顶顶参加芒果台的《妈妈是超人》的时候,董洁对顶顶说的一句,这就是你的命,你就要认命。

发展源于创新 成败在于细节

作者:教导室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7日
 

                           ------英国之行随想

              远安一高   宋仕军

首先要感谢教育局和学校为我提供了一个赴英国学习的宝贵机会。这次英国之行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难得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机遇,因此倍加珍惜和努力。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团一行六人于2月26日乘坐维珍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40飞机经过近十三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英国希思乐机场。与先期到达在机场等候我们的北京、辽宁、陕西同行(共22人)汇合后,由英方人员带领我们抵达Bell language school所在地。此次活动是由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组织的,目的是让中国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了解ICT在英国中学课堂中的应用。培训期间我们听取了英国历史及中学课堂中应用ICT现状的讲座、了解了互动电子白板(Whiteboard)及一些学科专业软件、参观了两所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四所中学,听了16节运用ICT不同学科的课。身处异乡也就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业余时间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和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两本教育专著。此次之行不仅了解了英国ICT应用的现状,而且直视了英国的中学教育,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感受了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在撇开两国巨大的经济差距的前提下,结合英国之行所听所看和学校实际,有一些思考和想法。仅为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请予以扶正。
                 

ICT :工具化

英国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每个班人数一般10---30人之间,ICT在英国中学课堂中的应用己开展了二十多年,学校除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外,每间教室都装有投影仪或电子白板,教师配有手提,寝室还有终端接口(在英国有很多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提电脑)。政府每年投入二亿三千多万英镑用于添置学校ICT设备和教师培训,并计划将于2006年前按一台/4人的标准为每间教室配备电脑。

在英国的中小学校,电脑己不是学校的一种摆设和教师教学的道具,而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用来学习、研究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英国的中学课堂,为了探讨温度、浓度、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研究摆在运动过程中振幅与周期、速率与位置的关系;为测定人在运动过程中心率的变化规律,教师在实验时均可利用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来完成实验,该设备能自动收集、记录设定物理量的数据,并实时生成相关函数图像。这些实验都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而能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探讨现象的成因并生成新知。反观我们的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理科教学,有的把所有的实验都搬进了课件,用动画代替实验,这种课堂其实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其本质仍未逃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窠臼,并且可信度低。因此我们应认真审视一下实验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是否合理。理科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其目的就是实验本身,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和技能的,学生应动手去完成;另一类是获取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其目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利用获取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研究、讨论,来获得新知的。上述三个实验即为第二类,对于这类实验可应用ICT辅助快速完成,缩短实验的时间,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赢得充裕的时间。

既然ICT是工具,那么是否恰当、有效是其选用的重要标准,否则轻有画蛇添足之感、重有作秀之嫌;既然ICT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只能辅助教学,而不能主宰课堂。

课堂教学:人本化

在去英国之前,因学习新课程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英美发达国家中学教育的情况,或许是受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影响,总觉得这些情况是别人的描述和分析,显得支离破碎和不够真实,因此对其“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总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但当我走进英国的中学课堂后,一切疑问便烟消云散。在我所听的课中无一节不融合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教育理念。听课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在牵引着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育。或许是因为“高考是硬道理、素质教育喊在口上”,更可能是“性本惰”的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教学改革总是举步维艰,成效低下。虽然我们办学条件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但作为承担培养未来合格公民教育任务的人民教师,在立足现实的条件下,在关注教育功利性的同时,我们能否作些适度理想化的思考和实践,在关注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否关注学习知识的过程,把发展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放在一个比较适当的位置。

教师职业生涯其实就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我发展是需要教师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教育理念的,而教育理念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这对每位教师来说是很痛苦的,也需要很大勇气。英国之行“倒时差”给我的体会是每个人都有很多潜在的习惯,当不与其发生冲突时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你想改变它时却强烈的体验到它那无处不在的力量。同样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都蕴含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我们试图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取代固有教育理念时,己有教育理念的反突围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新旧教育理念、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这场冲突与反冲突中,我们能否成功突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为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必须用开放的心态,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我们的学生从一高大门走出时,不仅带走合格的分数,而且带走良好的习惯和积极人生的态度。

1、民主为基

在英国中学听课时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每个教室都无讲台,学生的坐姿比较随意,上课时学生可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提问,并善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总是满怀激情、面带微笑地倾听、激励、与学生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平等,整个课堂中充盈着浓浓的民主气息。而在我们的课堂中,高高在上的讲台和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角色定位,让我们常常与学生处于一种人格上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拥有言语的霸权,凌驾在学生之上,学生则往往处于师生交往的弱势的一方,在这种环境中只能是教师命令、学生执行,学生头脑被当成空荡荡的容器被动接受许多现成的结论,从而窒息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理应在专业知识上优于学生,但在人格和精神上是和学生平等的。民主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温床,因此我们心中必须要有“目中有人”的教育。只有我们拥有童心,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时,民主的课堂才能形成。

建构民主的课堂,并不是否定必要的惩罚,更不是降低要求。教育民主、必要的惩罚和严格要求是学生教育的三大支点,缺少其中任何一方,便是不完整的教育。民主不等于放纵,严格要求和惩罚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民主的课堂应是“活而不乱,严而不死”。文明社会需要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而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只能在教育民主中培养。

2、生本为体

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主要取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时,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英国中学课堂都具有这一特点。在一节有关一战的历史课中,教师提供了一篇英国政府备战的公告和画面,在教师未作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找出公告和画面中隐含的信息,并说明政府的作用。学生根据找到的文字和画面中信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和碰撞,最终达成了共识:政府对社会有巨大作用,要反对无政府主义;在一节“词的内涵和外延”英语课中,教师从提供了一段文章中选出一个词举例说明其内涵和外延后,要求学生从文章中任选某个词来分析说明其内涵和外延,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知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完善,很快弄清了内含和外延两个抽象的概念,但教师自始至终并未解释什么是内涵和外延。反观我们的某些课堂,教师在课前设计时仅仅考虑自己如何去教,很少换位去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上课时也是尽力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进入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和感悟的学习过程。为建构有效的生本课堂,我们一定重视和思考学生的学,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将学生置于求知的主体,贯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条线索,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交流和个性化知识的形成。

生本课堂中能否突出学生学的主线,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潜在的知识和经验,因而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要求更高了。

3、创新为本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能屡屡从国际奥林匹克学科大赛上获得金牌,但无缘于诺贝尔奖项?为什么日本在二战后五十年就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大奖?中国何时能获得此奖项?……这些问题时常跳进我的脑海让我思考。诺贝尔奖是对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经济等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者的一种奖励,因而可认为诺贝尔奖就是奖给研究领域具有异常创新能力“设计者”的,不是奖给“工匠”和“建筑师”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人人天生有之,生而有之的创新之火是燎原还是熄灭,取决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不能问鼎诺贝尔奖,不仅说明我们的原创能力即创新能力较差,更说明我们教育还缺乏发展创新能力的土壤。英国的中学课堂中教师能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尊重欣赏每个学生,学生敢想愿说会做,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得到较好地提升,其艺术设计课和技术课中表现尤为明显,课堂上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应用ICT自主设计、动手制作,教师很少干涉,作品追求新、奇、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改变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模仿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在教学中应设置一些开放性和设计类的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文化为魂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否则用文化熏陶学生将是一句空话。参观的四所英国中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都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内的墙面都贴满了校史、学校重大记事、名人校友画像及学生的各种作品等,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能时刻体验到以学校为荣和成功,而且能让学生在书香校园中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浸染力。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文化也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和能否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学校一方面以实施民主管理为核心,努力建构充满个性的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从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来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打造出书香校园和文化校园,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德性和终身学习习惯。

德育教育:生活化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的习惯,教学让人养成求知的习惯,德育让人养成从善的习惯。青少年犯罪己成为我国社会的第三大顽症,这说明我们的德育离我们期待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实现从善的德育目标,我们必须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能寻找到解决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更好措施。我们可以找到诸如“社会转型、文化渗透”等 “5-2=0”而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的许多客观原因。但作为实施教育主体的教师,不能等到社会不良现象消失后才来追求有效的德育,因为学生不能等待;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远离现实的德育,因为学生是社会人。为此我们应始终把教育过程作为反思的视角,探讨“假、大、空”德育的成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道德困惑,寻找现实条件下德育的有效途径。

1、泥塑与根雕

英国中学生16岁前是基础教育,课程难度较低。16岁时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流,一部分上职业学院,一部分进入大学预科(17、18岁)。不管是在基础阶段还是在预科阶段,在强调学科基础性同时更强调了选择性,让每个学生能按自己特长和爱好来发展自我,因此这种教育是张扬个性的教育,是因学生之形而决定个人未来走势的教育,因而可称之为“根雕”教育。但我们的教育是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的大一统的规格教育,能适应的进入大学成为正品,不能适应的则被淘汰成为次品,是按大人意愿来造形而不顾学生个性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因而可称之为“泥塑”教育。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读书时代被认定的优秀生和差生,再看看他们的现在,结论是优生一定优、差生一定差吗?在无法改变现行评价制度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成为有用之才。每个学生来到这个世界自有他的理由,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改变对学生的看法,尽力去欣赏善待宽容每个学生;第二尽量去关注每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怀,特别是对学困生、单亲子女、留守子女及违纪学生等特殊群体;最后是在自己的课堂和班级中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与其按同一标准让部分同学体验失败的痛苦,不如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善于寻找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放大优势,达到扬长补短。

2、谋事与谋人

我们在leys  School午餐时发现有的学生只吃一小块面包、喝一杯开水,感觉奇怪,老师解释他们有一项爱心活动即倡导学生在星期四中午少吃点东西,把节省下来的费用捐给慈善机构为非洲儿童治病。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德育是应谋事还是该谋人?它无疑反映出了“谋人”的育人理念。谋人的德育是关注的活动主体(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有多大的提升的德育。他们的学生是否参加此项活动完全出于自愿,没有强制,更没有人去刻意宣传有多少人参加了,谁参加了,但学生的爱心在相互感染中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提升。再反思一下我们的德育活动,往往关注有多少人参加了扫墓或志愿者、拥有多少个校外德育基地、聘有多少个校外辅导员、开展了多少活动,涌现了多少好人好事……等等。指出这些并不是说这些作法不好,而是说我们的德育往往太注重谋事。德育的目标是育人,不是制造新闻和轰动效应,且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如何去说和做,而且取决于行为背后的动机。因此我们设计德育实践活动时,在注重形式多样性的同时,能否更加关注活动中学生主体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需求,把关注的重点从形式转向内涵、从谋事转向谋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认知、强化道德体验、做出道德行为。

这件事更折射出了细节育人的理念。细节的德育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是用一件件小事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但我们的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大讲爱国教育,大学却要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本末倒置。祖国对中小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模不着、抽象的,不易理解的,该如何去爱?作为教师也难于对学生说清道明。因此大处着眼、大处着手的德育肯定是无效的德育。细节育人的理念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则应从爱一草一木、爱一蜂一鸟、爱自己和父母、爱老师和学校……等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决定输赢。我们也只能依托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完成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无意夸大英国教育的优点,更无意贬低我们的教育,只是在比较中作了些思考。或许我们教育这架马车过于沉重,改变需要时日,但作为教育中的一员我们有理由去思考教育行进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更有责任在教育这片土壤上耕耘。教育的真谛是童心和爱心,让我们用真情诗意地行走在教育这片大地上。

                          

 

2005年3月12日成于伦敦

                         全体访英人员与大使馆官员、英国朋友在一起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数字化教师”[ 01-12 ]

下一篇:细节成就完美[ 03-23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