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只有把效率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优化和谐统一,才是“高效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在我校推行已经是第三年了。但是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实践仍然有很多困惑。以前课堂上那种自信娴熟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困惑,生硬和粗糙。对自己的课堂很少有满意的。
回首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对比,与无意间且还是有些收获的。
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对两种课堂的比较。抗日战争的教学内容在旧人教版教材中,属于一章的内容,分四节:第一节内容是抗战的全面爆发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第二节介绍了日军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三节介绍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第四节介绍了共产党的敌后抗争和抗战的胜利。用四课时教学,脉络清晰,结构严整,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每一节课分化处理,显得张弛有度。这样的教材既符合了目前的官方观点,客观的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殖民政策也很清楚,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和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都有很强的呈现。教师在处理这四节教学内容的时候头脑中对于那些内容学生记忆,哪些属于理解,那些东西是体现思想教育功能一清二楚,耳熟能详。我们期间也会呈现给学生一些鲜活的材料来加强学生对于日本侵华的罪恶的反映,以及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息息相关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上完以后很容易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水到渠成,行云流水。
再来看现在人教版新教材。这节内容放在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仅有一课时约1600字左右。具体内容分三部分: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刚开始接触这样的教材觉得无法达成教学任务。教材缺乏历史味道。日本侵华的过程几笔带过,许多重要的史实都没有反映。学生十多分钟就可以读完抗日战争这样大的历史阶段。再来看看公认的最具学术水平的岳麓版教材中抗日战争,在目录中根本找不到,他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中,作为一个子目的形式存在。
再来看看历史课程标准。这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依据。日本侵华一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低位。也就是说,无论你使用那种版本教材,国家对于本节教学的要求都是如此。我们大可放下惴惴不安的心态。只要落实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就达到了要求。
接下来就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了。
先按照三维教学目标来解读课标。这四句话本身就是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过程与方法正是我们高效课堂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前两个目标达到以后也就自然生成了。这就是我们编写导学案所要围绕的中心(也就是说是四个具体的目标),一个导学案如果能最大限度的体现这四个具体目标就是一份适合本课的导学案。所以高效课堂的根本立足点是尽可能准确解读和理解课标要求。脱离课标要求的任何其他努力都是违背高效原则的。我们常说导学案是指南针和路线路。而准确解读把握课标更是指南针中的磁石。
课标为核心的学习目标确定以后,在实际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目标是暂时难以实现的,或者在部分类型的班级中难以达到和实现。例如抗日战争中围绕侵华日军罪行,“学思之窗”板块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这个问题在必修一中是难以解决的,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做基础。这倒道看似平常的问题真要思考起来还不好回答,上网一查,结果很多人都对此问题难以解决,感到困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因此这道题如果设计在导学案中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言。这样的情况在教材中还有许多。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问题不要在一开始就想解决,要放弃。待到高中教材学习结束以后,对军国主义有所了解,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有所了解,才可能有一些认识和思考。因此,课标的要求有时需要做一个动态的落实,等待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上升以后自然会有认识。不能局限于一本书,一道题,唯书、唯题,眼观要高远,要有大历史观。
虽然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而言,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接近的,不可讳言的是学生的在学习某一学科的能力或者学习能力本身还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于课标指引下的教学目标达成方式也要有所差异。对于同一份导学案不同类型班级使用也得根据实际调整,删减。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和这几个问题,突出重点,要敢于舍去一部分内容。要把课标和具体的班级实际结合起来。体现差异化。
关于学习过程的体验生成。历史归根结底在于史实、史论、史法。史实是无法生成的客观存在;史论是基本的历史结论,这个也无法由学生自主生成;因此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史法,帮助学生在史实与史论之间构建桥梁,使学生通过史实得出的结论基本靠近史论。以前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念,例如:矛盾、阶级、生产力、经济决定政治、国家利益、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等。现在流行的是史观分析法: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其中近代化史观又包含: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外交现代化、 军事现代化。这些分析方法要在具体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让学生试着用这些史观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能选择正确史观分析的过程就是生成的思维过程。不能一味为了生成而生成。
不管历史教材怎样编写,历史课堂的形式怎样变化,历史课终究是历史课,是需要记忆的。没有史实就没有历史,没有史实的记忆就没有历史课堂的的生命力。历史课堂中要有记忆环节。怎样去记忆也可以在实践中优化的。根据观察,在一个普通班中,一节落实知识的强化记忆课最好要点化,而且最好要点不要超过20个,超过了20个要点以后学生会产生生畏难情绪。如果要点较多,最好不要一下子呈现出来,分批完成效果好一点。
最后我们始终坚信“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模式是完全正确的,并坚定不移的在教学中去践行。但是要看到学科质量发展不能指望一个模式的推行,模式只是载体、媒介,学科发展要靠学科自身加强研究。中国在国际上有句话“中国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同样各学科的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学科内实际问题,学科发展了,就是对学校的做大贡献。
上一篇:王翼老师在年度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10-17 ]
下一篇:王文慧老师在年度教学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10-17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