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越发显得困难,教材成了读本,课堂成了媒介。其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让教学备课环节有一些困扰。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等。虽然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相反,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时候,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确定研究的课题为“如何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二、课题组的成员及分工。
1、成员:负责人为汤凌云,参与人员有余宗波、何晓蓉、杨晓波、殷春兰。
2、分工:组长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分块交给组员并参与研究。其他人每人负责一块的研究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最后整合成一本语文基础知识读记手册,方便学生保管、复习。
三、课题的进展。
(一)计划:计划将相关资料一学期一整理,一年一汇编,在使用的过程中再加以修订,三年能成一本书,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复习提供一份资料。校本教材命名为《书山撷英》。
(二)设计:
1、分册、分类梳理。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梳理出教材中每一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名著导读中涉及文章的思想内容,并适当补充语文读本中涉及的最基础的字词,分年级进行,做到一月一小结,时时修订,补充,每学期结束时都能有一本基础知识汇编小册子,三年下来能集结成一本系统的读记手册。
2、诵读落实。抓好早自习及课前3分钟,督促诵读记忆并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查。
3、练习落实。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的练习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过程:
1、因高考试卷卷型发生变化,校本教材《书山撷英》的编订也调整了侧重点。将重心放在课文作文素材和依托导学案、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的微写作题及素材应用的优秀范文上,真正做到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版块一“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该版块延续每学期的教材梳理,主要是课本中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补充。因高考试卷结构的变化,以后还考不考暂不清楚,因此该版块先暂以教材中的为主,不再补充。
版块二“含英咀华,品味鉴赏”。分为课文内容(主题、形象)和教材涉及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的总结评价。将知识点及考点分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强化。通过分工、讨论,已完成。
版块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是挖掘课文中的作文素材,易记易用,解决学生作文素材贫乏,阅读时间有限的问题。该版块也已完成。
版块四“妙笔生花,才情展示”。主要收录学生优秀的微写作文章及课文作文素材应用的优秀范文。因微写作的素材收集是和上课同步的,因此资料收集完整,正在整理中,假期可成稿。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赛及作文竞赛,学以致用。全年级所有同学都参与了“宜昌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的题目征集,上传题目一千多道。大部分同学参与了各个级别的作文竞赛,校级的学雷锋征文比赛,县级的书信比赛,国家级的第十六届新世纪杯作文竞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经过两年的梳理、准备,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了校本教材《书山撷英》的编订工作,为高三一轮复习做好了准备。
基于高考题型的变化,将先前设定教材的版块进行了调整,成书后的内容为:
版块一“含英咀华,品味鉴赏”。分为课文内容(主题、形象)和教材涉及的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的总结评价。将知识点及考点分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强化。
版块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是挖掘课文中的作文素材,易记易用,解决学生作文素材贫乏,阅读时间有限的问题。
版块三“妙笔生花,才情展示”。主要收录学生优秀的微写作文章及课文作文素材应用的优秀范文。
版块四“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原定该版块放在第一版块,因高考不再考察字词、文学常识,但这些知识是受用终生的,因此进行了保留,但把它调整到了最后,作为一个补充。
四、课题成果及不足。
(一)成果:完成了校本教材《书山撷英》的编订,并成为了学生高三复习的好帮手。
(二)不足:因涉及到8本教材,每篇课文涉及的点多,完稿较仓促,教材虽然已编订印刷,但重新审视,发现了一些问题,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因时间紧,任务重,要进行大量的梳理工作,虽然进行了分工,但是完稿后没有进行详细的讨论审定,还有很多遗漏的内容,后期要对其进行补充,比如选修教材中作文素材的梳理。
2、课文内容及手法部分,因是分工完成的,在编排和内容的处理上侧重点不同,同一版块没有做到统一,稍显仓促。
3、完书后,发现整个版块编排还可以优化。现版本是将每篇课文分成了四个版块,设计的时候觉得很合理,但从学生复习的实用性来看,不够紧凑。修订时要重新编排,以一篇课文为一个整体,里面涉及几个版块,可能更适合学生复习使用。
4、全国卷高考作文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教材中作文素材的梳理和阐释在后期要进行调整,使之能适应高考要求。
5、课题组人员少,分散在各个年级,有时不能很及时地进行交流,主要工作还是在备课组内完成的,今后要加强联系。
以上是对本课题组研究及编订校本教材工作的一个总结,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吸取经验,加以改进。
上一篇:(生活服务部)全世界最大的吃家——中国(翟达金)[ 05-31 ]
下一篇:没有了!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