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打造“四有”生本课堂质量活动月的活动已历时一月,在学校老师们的有力配合下,在在座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各学科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听课议课评课,根据教务室统计:目前已有64人讲课,开局是有序良好的,更重要的是坚持。现就如何有效开展本次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核心价值观积淀学校文化。
学校建校已有65年的历史,“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励志、笃行、协作、创新”是校训。我认为,办学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构建“四有”生本课堂,而“四有”也正和校训相通相印。可以说,这是学校教学的特色,我们更要让她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亮点。因此,以推门听课为主要形式的评课议课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要坚持要形成制度。我们知道,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可能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共同价值观,也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反之,如果放弃这种做法,也就永远不会形成共同价值观。也许少数教师在一项制度实施的起始阶段有些想法,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坚持了一段时间就逐步适应了。一般说来,教师的素养结构从内容上分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事实上,我们学校的老师起点都不底,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是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并经过试讲选拔来的,教师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其道德与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都是可以提升的。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课堂真正具有四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整体攀升的。
二、打造“四有”典范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己明确提出了打造“四有”生本课堂总体目标,但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是典范的生本课堂呢?要弄清这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解读生本教育之“生”,“ 生”包括着生命、生态、生动和生活。生命即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一个个需要被知识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我们的教育的产品不是一个个镙丝钉,而是一个个具有充实精神的存在,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而不是成人时,我们的教育才具有“人性”,人道主义才真正回归到我们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的课堂即和谐的课堂,让学生充满安全感的课堂,当我们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用真诚、爱心、期待、宽容和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时,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情感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完善,充满生机的课堂才得以生成。生动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因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多维互动中打造出“温度和深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生活即学习是为了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因此新课程提出了“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和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课程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和经验中选择材料,合理改造,创设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是要弄清四有生本课堂的四大特点。有德育渗透,是指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首要地位。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甚至是隐蔽的。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敏感地抓住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使思想教育巧妙的渗透在学科知识教学中,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饱含真挚情感,并用丰富的表情、高低适度的语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快慢适宜的节奏和生动形象的叙述来传达这种情感,一定会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德育达到最佳效果。有多维互动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让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要求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必须废弃一言堂、灌输式教育。有分层施教是指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许多教师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中,教师难以兼顾全体,照顾了后进生,优生吃不饱,学习兴趣低迷,照顾了优生,后进学生又跟不上。要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分层、课后练习分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提高感悟是针对教学的实效性而言的。所谓“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实效,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要弄清教学原则的原点。随手翻开任意一本教育学专著,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可谓长篇累牍,林林总总达十多条之多,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那么教学原则的原点到底是什么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句教学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只有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的适时点拨方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学原则的原点即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启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和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我们适时搭设桥梁和台阶,从而让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洞见和心智上的敞亮。
三、深化听评课,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要明白内化新课程理念是听课议课评课的先决条件。于漪老师说“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你要去听别人的课就应当站在科学的教育思想的高度,居高临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课的优劣做出正确的判断,给授课者正确的指导。四有是新课程理念具体体现。
二是要掌握听课的方法增强实效。首先是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以学习者的姿态(尤其是领导)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按时到达听课地点,不能铃响过了姗姗来迟,这样极易打乱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教师的反感,也要做好物质准备;其次要进入听课角色:课是师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无法与成人相比的,因此我们听课时要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我能否理解体验和生成新知识?作为教师,这课我会怎样上?同授课教师的教法进行比较,哪些值得肯定哪些还有欠缺?做为评价组的成员,一般是学科骨干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以便评议时及时地给于肯定扶持和指导;第三,要学会“观课”,观是既听又看还要思考。一是要听教师的语言、启发、范读、学生的回答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暴露出的问题,二是要看教师的教态、精神、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是否得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三是要看学生的情绪是否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是否足够,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四是听课时还要思考。一般说,上得好的课,应该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老师的功夫正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加以启发。所以,听课要注重实效,要以学生的提高感悟为落脚点。
三是要真诚评议,智慧共享,共同发展。巴西著名学者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中有困惑的教育故事展开的对话。对话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升华。因此在评议时,首先要克服重听轻评、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气。质量活动月的所有的课都必须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组的成员必须人人发言讲自己的建议;要杜绝虚假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 或者泛泛而谈,触及不了问题,甚至当面赞扬背后嘀咕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评价组长的组织不力不无关系:没有具体要求、评议的内容是盲目的;其次评议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坦率诚恳、激励性和差异性原则。在评议前,评价组成员要学习评课要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对照标准,实事求是地评分。评议程序可以是三步:第一步,授课人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法选择的依据,第二步,组内充分评议,第三步,由评价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做一个基本评价。如果说一节课没有多维互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是老师“填鸭式灌输式”单向型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只能定为不合格,必须重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第三,课堂中是否有四有,主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凸现,课堂中要有至少50%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独立支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多一份求知的欲望、多一份创新的意识。诚然,“知识是学生悟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四、 以听评课为纽带,落实集体备课。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有着许多的无奈,集体备课的低效就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学校管理者,都会懂得集体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但是,规定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总是全力以赴,事实上也上得非常有效,但平时的课堂就大相径庭。这些教学管理的困惑为什么长期存在?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管理的关键点。将推门课的评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是完善集体备课的较好的途径(“个人钻研—集体探讨—教师试讲—修改提高—评议反思)。因此,我们以质量活动月为契机给各教研组做一个示范引导,倡导以推门听课为主要形式的评课议课的活动在各年级组、教研组开展。可以在教研组内成立学科评价组(或专家组),为本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年级组也可以这样做。政史地组以前就是这样作过,效果不错。
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处于由传统的“三中心”向新课程转型的时期,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会遭遇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自我超越,团队作战,我们一定会迎来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2007年10月
上一篇:三万元助学资金 五十名学生受益[ 09-24 ]
下一篇:宜昌市督导室专家到我校进行“创建”指导工作[ 10-10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