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于山东兖州一中、杜郎口中学的“循环大课堂”,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循环大课堂”的基础上,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推出了出了“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四环节生本”即以生为本,课堂分为自学、问题、精讲、精练四个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次狂飙突进的教学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传道授业”、知识本位的终极目标。高效课堂着眼于未来,旨在培养人,培养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情感丰富的大写的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为生命彩排,为人生奠基,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生命体验
课堂是生命的体验。这是高效课堂带给我们最直观的体验。传统课堂,教师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坛,成为至高无上的“太阳”,独享言语“霸权”。即使所谓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依然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预先设计,“请君入瓮”,“引人入彀”,总希望学生的回答正中自己下怀,与参考答案毫厘不爽,以期顺利完成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无论教师的讲解多么透彻,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往往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欲睡)”,学生只是成了“看客”。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高效课堂中,教师已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平等对话。教师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独到而正切的见解,极富生命个体体验和感受。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和颜悦色,学生滔滔不绝。课堂成为争鸣、砥砺的自由论坛。有舌战群雄的的辩才,有语惊四座的观点,有温度、热度,更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我在上外国小说《丹柯》时,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并没有浅尝辄止地停留在“英雄的赞歌”和“族人的冷漠麻木”这一层面,而是深入文本,结合“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得出“觉醒者的孤独和先驱者的悲哀”这一结论,并结合美国房龙的《宽容序言》和鲁迅的小说《药》,进行比较阅读。更为可喜的是,个别学生敏锐地感觉到悲剧英雄丹柯和革命志士夏瑜有着某种相似,进而提出了:鲁迅《药》的创作是否受到了高尔基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相当开阔的语文大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事实上正是如此,在西学东渐的年代,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又如在学习《牲畜林》一文时,对小说呈现出来的独特风格“轻松、戏谑、诙谐对战争残酷、血腥、沉重的消解”,学生很难理解。在质疑对抗中,有的学生就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认为《牲畜林》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影《举起手来》(潘长江主演)的翻版,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漫画式地勾勒人物,运用巧合设计故事情节,令人忍俊不禁。让人感受到在残酷的战争中抗日军民的智慧和乐观精神。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自觉调动已有的积累和阅读体验,释放生命的激情,使课堂成为动态的、生成的、鲜活的课堂。
二、人生彩排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长我真理的方法,我宁可要掌握真理的的方法而不要真理”。传统课堂往往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漠视,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简单地模仿训练。而高效课堂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按照学习线路图,遵路识斯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为了展示,往往要研读大量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只有博观才能约取,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深入才能浅出。这个过程和教师的备课实际上没什么两样了。甚至可以说,近乎一次学术研究了。试想,学生从确定题目,到广泛阅读,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审慎取舍,进行整合,最后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示,不就是一次研究吗?如我们在学习余秋雨散文《都江堰》时,有些学生就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秋雨笔法”这一论断。认为余秋雨的的散文语言风格鲜明而独特:一是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发思古之幽情,都是历史文化的断想,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开合自如;而是议论奇崛,奇峰突起,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与深刻;三是语言表达惟陈言之务去,不肯因袭前人,常有有创意的表达……“秋雨笔法”对写作如何使“文句有意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的研究,并不见得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但作为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阅读《文化苦旅》后的思考所得,本就是一种探索发现,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长期处于这样课堂的学生,已经为今后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课,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思考,变得自信,从容,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谦逊而不盲从,独立而有主见。
三、人格塑造
高效课堂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个性气质和健全人格,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智慧。只有会倾听,才能快速的捕捉对方谈话的要点,领会对方的意图,倾听是自己发表见解的前提。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谈话、交流、答辩,或左右而言他,或游离于话题之外,或隔靴搔痒,若即若离,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学会倾听,才能使自己的发言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要言不烦。学会倾听,方能汇集百家学养,广泛吸纳智慧,丰富完善自我。在高效课堂的展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纵横捭阖,或臧否人物,或评古论今,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常常妙语连珠;而倾听的同学,有的在做笔记,记下精彩独到的见解,啧啧的称赞声,情不自禁的颔首,会心的赞同,毫不吝啬的掌声,随处可见。总之,课堂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和独立无畏思想的华丽绽放,是陆海潘江尽情挥洒的舞台。我想,这才是最本真、最本色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自由争鸣,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当然也有的则不以为然,正跃跃欲试,准备质疑对抗。伏尔泰说:“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真理正是在激烈的争辩中愈辩愈明。宽容异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人格素养,在高效课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时常感叹,最初对某个问题,个人的理解囿于一孔之见,或失之偏颇,或失之狭隘,或挂一漏万,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其他同学展示和对抗质疑后,自己的理解深刻的多,丰富的多了。这些学习品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
四、教学相长
高效课堂中的动态交流也使师生双促双发(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反过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学相长成为教师教育生涯的常态,使教师永葆青春。年复一年,桃李开落,我们面对的永远是朝气蓬勃、个性峥嵘的学生,这就注定教师的心态永远年轻着,没有理由老去。学生正是我们与时俱进、丰富完善自我的最好的资源。通过平等对话,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哪儿获得很多信息和知识。过去常说教师是一桶水,我看不然,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流淌的大河,要不就做一条清澈的溪流,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诚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教师未知的天空还很浩瀚。而当代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异常多元的特点,异常便捷的特点。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在某些方面“反哺”老师是很常见的。教师不必恐慌,担心师道尊严收到挑战。相反,教师的谦逊诚恳,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魅力,本来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染作用。通过课堂激烈的质疑问难,教师在“吐故”的同时,也吸纳新知,何乐而不为?
高效课堂下学生展示质疑,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垂衣拱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倾听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失语。四两拨千斤的点拨诱导,恰恰更需要教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高效课堂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相长,双促双发,人本主义的光辉,不仅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也体现在关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复习备考
登堂入室思有路,月在梧桐缺处明
语文学科教学和复习备考体大思精,系统而复杂。在此,我只想从操作层面上,用两句话来概括近期我对高三复习备考方面的的一点思考:
一、登堂入室思有路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才气或许不能完全归功于语文课堂,但良好、全面的语文素养却完全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出来的。语文不是光“读读背背”就能学好的,它应该按以高考要求的能力要求为主线,贯穿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高中语文,三年应是一盘棋。因此从高一开始,应有长远规划,应“望尽天涯路”。绝不是把教材上完,把复习资料、套题做完就了事。高一高二语文应以培养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扩大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涵咏、鉴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语文教学必须要有长远三年规划,不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利于学生深厚底蕴和良好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极力反对在高一高二就进行高考考点的复习,反对提前结束新课的学习而进入总复习,反对无休止的综合训练。提前进入复习、高密度的强化训练可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不利的。语文教学重在常年积累,重在熏陶渐染,重在启迪智慧,唤醒心灵。这都需要创设良好情境,需要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文质兼美的课文),不是埋头做试题、讲考点所能达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意识远比方法、技巧重要。
关于阅读和写作,我们认为应该及早抓起,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略了作文训练,不能因为课时不够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具体说来,阅读和写作应系列化或序列化。学生的阅读趣味往往是不够纯正的,以故事性、趣味性、浅阅读为主,满足于耳目之娱,所以开卷也未必有益。再者,每周最多能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开设阅读,漫无目的的自主阅读收效不大。因此除少部分学生倡导自主阅读外,大部分学生应在教师严格指导下阅读,循序渐进,登堂入室。建议采用枝江一中的“时文品读”模式,建议按照“永恒的母题”来分类,每次设计一个话题,选编阅读材料,进行专题系列阅读,力求每个话题的研读丰富而深刻。我们这一届在高二共进行了20次专题阅读,从系列一到系列二十,可惜进入高三后总感觉进度推不动,阅读时断时续,没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关于写作,要么按照教材编写体系,要么另外自己编写作文导学案序列,总之,不能打乱仗,不能大而化之的指导讲解。前年我到武汉学习,和荆州市语文教研员王世发老师同住一室,他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写作序列化研究》,后来我读了,受益匪浅。我就在想,能否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写作兴趣的激发、写作意识的开化,研究立意、构思、展开和行文的具体技巧,设计成作文导学案系列。每次作文分三节课,第一节课用导学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提炼归纳方法技巧,第二节课学生围绕本次训练重点当堂作文,第三节课评讲。每个专题训练两次,强化学生的意识,巩固扩大训练的成果。训练完后,全年级结集印发。范文集中的文章不见得都是佳作,但是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于成功的渴求,作用是巨大的。选编印发作文集,不是为了“飘扬”,为了“赏”,而是为了“识”,在学生看来,教师用心读学生的文章,激赏学生的文章,对可圈可点之处放大点评,会使学生在内心里有一种知己之感,甚至是幸有伯乐的“知遇之恩”(有点夸张了),我想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最朴素的理解吧。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历次联考作文高分多半是上过作文集的学生所作。谁都无法否认,在语文学习中,尽管学生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但是都是很看重作文的。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品味经典,构建视野开阔的的大语文体系。每册教材后面都有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不能因为它和高考的对接不够明显而忽略。
语文教学课文教学、作文训练、学生阅读、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应该从一开始全面铺开,四条线穿插交织,向前推进。只有这样,学生在进入高三后才有后劲。
高三语文复习三轮目标要明确清晰,一轮要求对考点全覆盖,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二轮重难点突破,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拓展,构建熟练的能力体系;三轮模拟强化训练,提速增分,查缺补漏。
二、月在梧桐缺处明
说具体点,就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不一定要把征定的复习用书用完,不一定要把试卷做完。事实上复习资料浩如烟海,永远也无法做完。
我们以每次月考、联考为起点,从多个维度,进行翔实的、精细的数据分析。一分一段看分布,看走势;均分和高分率、及格率看整体水平;最为重要的是各班每个模块的得分情况,如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文言文翻译、断句、作文等模块,同类班级互相比较,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全年级普遍而突出的问题非常清晰的呈现出来。
然后在集体备课时,9位教师共同讨论确定近期专题复习内容,在贯穿复习主线的同时,针对薄弱考点进行专题突破。为了在复习备考中对学生进行高位指导和精当点拨,全组教师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讨论导学案的设计意图,如何使用,如何点拨,以及预习过程中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总之高三复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任何一本复习资料,全盘使用都会觉得不顺手。高考复习是对照考点,整合现有资料,并融入自己的思考,是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而不是把资料做完就觉得心里停当。
坚持高效课堂。现在的高考,主观题赋分达到了117分,客观题只有33分,那么对学生的语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高效课堂特别注重学生的说和写,高效课堂很好地适应了新高考的这一要求。高效课堂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学习质量和能力的提高方面,而不是进度的高效。
上一篇:英语学科复习备考方略[ 06-01 ]
下一篇:政治历史地理复习备考方略[ 06-01 ]
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0500248号
联系电话:0717-3812164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凤祥路8号